欢迎您的到来 这里是江南电竞app下载的官方网站 江南app江南电竞江南电竞下载
热线电话:135-6226-8523
管道热收缩套

频繁起诉车主和自媒体!作为企业 特斯拉缺乏最基本的“善”意

时间:2024-10-29 作者:江南电竞

  特斯拉再次起诉了来自中国的媒体人。这次是微博上有400万粉丝的自媒体人闫闯。

  特斯拉起诉闫闯分两个案件,一个是闫闯发布的一条“特斯拉刹车失灵实锤解读”视频,特斯拉要求闫闯删除。闫闯认为这则视频完全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对特斯拉是不是真的存在“刹车失灵”做多元化的分析,因此不同意删除。双方为此诉诸法庭。这个案子的结果是特斯拉临时撤诉,具体原因不详。

  据闫闯描述,其通过一系列分析认为:“特斯拉刹车失灵是系统故障,期待特斯拉发布更多的数据,让咱们进行探讨”。我们没看到原视频,光从这句话的含义来看,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案件二是闫闯在某次涉及特斯拉Model 3参数图片)的续航测试中(据称,在当期评测中,特斯拉相关车辆的测试成绩很一般),有大量的网络用户进入他的直播间“攻击”他,维护特斯拉。闫闯称这些人是特斯拉“水军”。由于闫闯拿不出证据证明这些人是水军,闫闯败诉。法院判闫闯书面道歉,否则特斯拉有权登报,登报费用由闫闯来支付。闫闯选择了不道歉,至于特斯拉会不会登报,暂时还是未知数。

  8月28日,特斯拉发微博称:“即便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我们也坚持通过法律武器来捍卫合法权益”。

  这两个案子,一是跟2021年4月19日发生在上海车展的“特斯拉车顶维权案”有关,一是跟汽车行业广泛存在的“水军”有关。

  关于水军,多数汽车行业从业人员都认为广泛存在于汽车行业。一般情况下,“水军”是指网络用户,其作用常常是帮客户如一些汽车厂商在相应的内容下刷评论,以维护目标品牌的品牌声誉。本质上“水军”属于某种“公关代理服务”,业内专业的术语叫“尾翼维护”。即,一旦网络上出现不利于品牌的内容或评论,这些网络账户则会根据代理公司的指令启动,在相应的内容下“刷评论”,把不好的评论顶下去,好的评论顶上来。这种服务一般由公关代理公司提供,是一种有偿服务。

  当然,“水军”是一个新名词,定义上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坊间把国内某品牌的相关人士称作“近蔚军”。几年前,我本人就曾接到过一个“近蔚军”的电话,一定要和我讨论技术问题,甚至宏观大势。实际上,这名近蔚军的认知还挺高,最后大家求同存异,保留各自的看法。

  根据我当时的判断,这位“近蔚军”似乎并不是传统意义的“水军”,从其认知层次来看,不至于是收受了谁的钱财办事,也即人们常说的“”。恐怕此人纯粹是作为品牌用户,认为你说得不对或不妥,有意要和你辩个是非曲直。

  相比较而言,有一些品牌的粉丝或者水军则会对人进行人身攻击,另一些则纯粹“山河一篇大好”,只负责无脑刷正面评论,绝无可能直接与博主电话联系。情况各异,不一而足。

  但特斯拉有没有购买类似的公关代理服务,我们暂时不太清楚。我本人也领教过部分类似的用户的辱骂或攻击,但总体还好。多数情况下,作为前媒体人,我的用词及角度,会更严谨一些。

  在此之前,特斯拉曾反复强调,自己不做公关投放。但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存疑。至少,2023年开始,特斯拉是明显有关公代理服务的。这些公关代理会不会为特斯拉提供在中国很常见的“水军”或类似的服务呢?暂时我们还不太清楚。

  第二个问题,关于特斯拉“刹车失灵”的问题,实际上存在多种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特斯拉存在刹车失灵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则认为不存在,认为刹车是机械连接,不可能存在刹车踏板踩不下去的问题。

  但问题是,每一次发生类似的“刹车失灵”事故,特斯拉都很少进行非常正式的回应,给人一种惜字如金的感觉。但对应的特斯拉事故本身却很诡异,有的情况如同悬案一般,案情扑朔迷离。这进一步引发了质疑者的质疑:是不是因为某些故障,特斯拉的后台根本就收不到驾驶者踩刹车的信号呢?

  以2022年11月发生在广东潮州的事故为例。公开视频显示,事故车高速狂奔2.6公里,驾驶者非常精准地做了多次紧急避让,以避开行人和车辆。驾驶者家属反映,驾驶者有30年的驾龄,精神完全正常,并且事故车已经行驶了2万公里。说这样一个人踩错了刹车踏板而不自知,很多人持怀疑态度。

  但就是这样一起社会严重关切的汽车安全事故,特斯拉没有召开任何新闻发布会来进行说明。特斯拉后续的“回复”也非常不正式,包括接受部分媒体采访等,恐怕这样的回复很难传达至绝大多数的受众。猜疑、猜测和争吵由此继续。

  2020年8月,浙江温州发生一起特斯拉重大事故,造成驾驶者重伤。事故车以120公里/小时的时速冲进小区,连撞十几台车。驾驶者随后声称刹车失灵。但在处理事故时,驾驶者又签署了承认踩错刹车踏板的责任认定书。随后,驾驶者又反复声称,特斯拉刹车失灵,之所以他签署了“踩错刹车踏板”的事故认定书,是因为不签就没办法走保险给邻居的车做赔偿。最后驾驶者与特斯拉对簿公堂,约一年之后,驾驶者败诉,被判向特斯拉道歉,并赔偿5万元人民币。

  尽管特斯拉赢下了官司,但看似并未挽回特斯拉的声誉,社会各界对这个事情仍然争议不断。而特斯拉向一位遭遇车祸住进ICU的车主索赔5万元赔偿,在公众看来,这样的举动多多少少缺乏一点同情心。

  如此种种等多起事故,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但让人感到蹊跷的是,特斯拉缺乏必要的公关回应,缺乏基本的“善”意,常常是在社交媒体如微博上,发布一段轻描淡写的评论作为回应,或者是通过某个媒体称“后台显示踩错了刹车”,“后台显示车辆正常”了事。特斯拉这种独特的“回应方式”,进一步引发了外界的不满和猜测。

  相比之下,蔚来对类似事件的处理,则更符合中华传统文化对“强势者”获得维权胜利时的认知。2023年7月,蔚来赢得了一起与自媒体人的官司,赔偿金额是30万元人民币。蔚来当日发声明称:所有类似赔偿款,均已捐献给公益慈善组织。

  显然,蔚来这个做法要“更中国”得多,说的客观一点,这叫企业公关;说得煽情一点,这叫血脉相连,毕竟仅仅是民事纠纷而非刑事案件,谁都有犯错的时候。

  但是,特斯拉却极度缺乏这种“充满善意”的公关,而是处处让人觉得它很极端,甚至有些无情,常常对人穷追猛打,一追到底。

  这样的案例在特斯拉那里数不胜数:一个是韩潮案,整个诉讼过程也是历经两三年之久。即便二审判特斯拉输了官司,“欺诈”成立,退一赔三,但特斯拉仍然死揪着不放,立即另案反诉韩潮,冻结其赔偿款。至今是否结案,外界并不十分清楚。

  其他案例还包括:特斯拉诉上海车主封士明,诉河南车主张女士,诉讼过程均长达两三年之久,索赔金额高达500万甚至上千万。

  对个人来说,这样的索赔金额非常匪夷所思,颇有一副不搞到你倾家荡产决不罢休的样子。其中对封士明的公开指责和诉讼,仅仅是因为其向张女士提供了一张上海车展的“门票”。事实上,车展媒体日存在比较多赠送门票的情况。

  而根据我们的了解,就张女士的“维权事件”而言,封士明先生甚至多次劝张女士理性、合。张女士进入展馆后多次尝试与特斯拉沟通无果,情急之下才站上了车顶高喊“特斯拉刹车失灵”。而整个过程中,封士明完全不在现场。

  我们都知道2013年发生在广州的长安福特翼虎广州车展维权案,以及发生在2014年的速腾车主广州车展维权案,但这些案件最终都妥善收场,没有造成更坏的社会影响。

  为何到了特斯拉这里,不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矛盾无法妥善得到解决,甚至造成的社会裂痕反而在继续扩大。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特斯拉“不做公关”的公共关系法则,真的有益于解决对应的品牌问题吗?结果恐怕恰恰相反。

  以特斯拉“刹车失灵”案为例,即便是到2022年10月,中国的媒体仍在发布这样的报道:“特斯拉频频刹不住,问题出在“魔改”博世iBooster?”(新浪财经转载第一财经),文章结尾写道:

  业内的分析将故障的原因指向两个方面,一是特斯拉改写博世iBooster和ESC控制软件算法产生的软件缺陷,二是博世iBooster存在缺陷。

  这篇文章最终并没有给特斯拉到底有没有刹车失灵做定论,但却抛出了一个话题:“业内”分析认为特斯拉“刹车失灵”,是因为“魔改”博世iBooster系统。

  也就是,2021年4月19日发生特斯拉“刹车失灵”车顶维权案,到2022年11月,特斯拉仍未能向外界解释清楚其中的问题所在。大量的公众仍对特斯拉是否存在“刹车失灵”持保留意见。甚至,特斯拉通过反复诉讼的方式应对自媒体、消费者,并在不少案件中胜出,这引发了人们对司法公正性的猜测。

  闫闯在8月28日录制的视频中指出,特斯拉雇用了大量专职的法务人员,以及和许多律所建立了合作,使得成为特斯拉被告的人很难找到律师合作。

  “我的律师告诉我这叫‘利益冲突’。作为一个这么大的企业,给它服务的法律顾问公司很多。在中国,找一个能代理特斯拉被告的律师很难”,闫闯在视频里指出。闫闯称,其最终支付的律师费用高达6位数,这还是在他的辩护律师认为他胜算很大的情况下才选择了代理这个案子。

  种种迹象表明,特斯拉似有意用广泛诉讼的方式,来削弱国内舆论对特斯拉的“差评——而不是传统的公关手段,从而达成维护品牌声誉的目的。很难理解,在新能源汽车时代,以特斯拉为首的品牌,会以这种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所谓“合法权益”。

  我们知道,即便是特斯拉自己,也曾经非常证据确凿地“知法犯法”,比如2020年发生的特斯拉召回案:特斯拉用HW2.5的芯片代替随车环保清单上的HW3.0,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勒令召回。

  针对用户的抱怨,马斯克在推特上回应:抱怨的用户实际并未订购完全自动驾驶(FSD),即使订购了FSD,甚至车辆都交付了,用户也可能不知道计算机是免费升级的,本月晚些时候将会发布更多FSD功能。

  但如果非要追究到底,特斯拉这是属于“知法犯法”,“有意”隐瞒了更换关键零部件的行为,严格来说或构成消费欺诈。“违法”就是违法,和你能够提供“免费升级服务”是两码事。

  在这件事上,显然,无论是中国法律,还是公众,都选择了对特斯拉保持宽容。但特斯拉事后的表现令人哗然,一副被揭发后死不认错的样子,“你们都没订购”,“可以免费升级”。

  其实正常的做法,特斯拉应该提前向有关部门报备,或者跟客户说,这一零部件因为供应链受疫情影响,需要后装,或者先交付HW2.5版本,需要用户签“知情同意书”。这在后来的疫情时期,不少中国企业都有这么做。

  此外,还是在2021年,马斯克参加工程顾问 Sandy Munro 的油管节目,并表示如果有朋友问他「应该在什么时候购买特斯拉汽车?」他回答:「一出就买,不然就得等到生产稳定时再买。」并坦然道,在特斯拉产能爬坡期间,很难在提高生产数量的同时,注意到所有细节。

  也就是,马斯克自己都承认,特斯拉的产品很有可能出现质量问题,原因是制造环节很难做到100%完美。事实上,特斯拉历史上也发生了很多次产品召回。以及从技术上来讲,很多技术、产品,是的的确确需要迭代的,没有一种产品是100%完美的。即便马斯克明确如此“说明”,但世界各国依然给特斯拉发了产品许可证,普通消费者也没有就此完全拒绝特斯拉的产品。是消费者没有别的选择了吗?并不是,而是普罗大众具有足够的,最底层的“善”意,了解在全球汽车工业集体转型的情况下,特斯拉在亏损长达十多年的情况下,刚刚推出第一代的车型,存在这样的情况可能无法避免。

  再比如,2019年发生在中国上海文定路的特斯拉起火案,坊间传言起火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车主过多地使用了超充,几乎没有使用家充(慢充)。而长期使用超充或对动力电池造成伤害,从而引发起火。但问题是,谁来负责告知每一个用户电动汽车的“这一特点”,或者说“这一缺陷”呢?一个获准公开投放给公众的超充桩,竟然还隐藏着这样的秘密?

  前不久,一辆某品牌的电动车因为被车主停放超过两个月,结果发生电池报废的情况,而事发之后,这位电动车车主才发现,他购买的这台“电动车”,其产品说明书上竟然有这样的说明:不能在20%以下电量的情况下停放超过15天。

  以及诸如这种类型的只有电动车身上才有的“新鲜事”,如果不发生事故,很多人事实上并不完全清楚。到底是电动汽车品牌为了“欺瞒”顾客秘而不宣,还是它们,电动汽车,包括特斯拉在内,事实上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尚且还需要消费者最基本的包容呢?

  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企业该怎么对待消费者呢?针对2019年的特斯拉起火案,马斯克公开回应称:“对每年数千起燃油车自燃致死事件视而不见,却对一次没有人员伤亡的特斯拉车辆自燃事件大肆渲染,采用双重标准。”

  作为企业,我们难道不应该表达最基本的善意,也即,对涉事车主进行慰问,并避免言论过于“偏激”,避免二次伤害消费者吗?为什么特斯拉是这样一种态度呢?

  也许,在特殊的时期,全球经济下行,迫切需要企业发光发热,这时候,世界各国政权都对企业提供了更高的包容度。但这不代表企业能够借自己的优势地位,肆无忌惮地仅从行业的视角看问题。

  对这位蒙受巨大财产损失的消费者,以及差一点被火灾吞噬的整个小区的居民而言,他们需要最基本的“善”意。但特斯拉的表现显然令人失望。

  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科技,存在一些技术问题是完全可能的,为什么不允许消费者、媒体、自媒体公开进行评论呢?以及确实可能有部分消费者、媒体、自媒体进行了过激评论,但,企业难道不应该用企业的方法:尽一切可能做好产品;以及,当发生误解的时候,尽一切可能从技术上把事情向公众解释清楚,说清楚呢?甚至为此不惜召开大规模的新闻发布会,以表达企业“向善”的初心呢?这不比诉诸法院更有效得多吗?

  事实上,无休止的诉讼显然不会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信任感,即便特斯拉胜诉。很多人会相信特斯拉之所以胜诉,很有可能存在极其复杂的政治因素,毕竟特斯拉不仅是全球顶尖的电动车企业,更是中国深化改革,与全球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的重要时代样板。

  如何与这样一家企业相处,事实上是整个中国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也是难题。监管部门或难免首鼠两端,投鼠忌器。但纯粹从企业的角度,从消费者的角度,要想获得用户的信任,唯一的办法是做好产品。在消费者有顾虑的时候,最好是从技术角度向公众解释清楚,而不是通过所谓的法律手段。

  我们认为,特斯拉表达善意的方式其实很简单,针对刹车失灵,有一种说法是,汽车刹车属于机械连接,与电没有关系。特斯拉完全可以据此制作一则关于刹车“机械连接”的视频,反复召开新闻发布会,告知普通消费者。又或者,特斯拉也可以针对每一次事故,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制作解答视频等多种形式,从“技术上”进行不厌其烦的解释,毕竟绝大多数消费者在技术上都是小白。

  但现实是,我们并没看到特斯拉有召开任何形式的新闻发布会。甚至针对中国的国家媒体、机构如新华社、经济日报、长安剑政法委、中消协等“善待中国消费者”的呼吁,特斯拉的回应并不能让人满意。

  我们想说的是,一旦特斯拉与世界各国尤其是执政党合作的大势世易时移,届时特斯拉又将如何自处呢?今天的特斯拉与国内消费者、媒体这般相处的模式,很难说日后它不会复制到与某一个国家的相处上来。在这方面,韩国三星公司在华的经历,恐怕是前车之鉴。

  “我闫闯愿意在汽车媒体人遇到跟特斯拉的案件中,你们如果觉得自身是有理有据的真实评测,遭到了这种所谓的拿起法律武器的不公正待遇,找我,我出一半的费用” ,闫闯在8㛑28日的视频中透露。

  实际上,据我们不难发现,已经不止一个媒体人表达了如闫闯这样的想法。届时,我们的“法院”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实在难以想象。

  我们想说的是,把原本应该由汽车研究院解决的事,丢给法院,恐怕并不是什么好现象。

  最新消息显示,中国的华为公司突破了美国的5G芯片封锁,于昨天推出了全新的5G手机华为Mate 60 Pro。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日后在尖端技术上,恐怕不需要再过多仰仗美国人鼻息。

  具体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在引进特斯拉项目之时,考虑到本土新能源车企的技术还不够强,需要特斯拉带动供应链成长,于是有了与特斯拉的合作。但这样的“完美关系”谁也不敢保证能持续多久。